咨询热线:021-80392225

咨询热线

菜单

主页 首页 >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CBHRT更年期管理

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号“CBHRT更年期管理”

月经紊乱、情绪差,更年期提前?也可能是雌激素优势!

健康资讯 2025-04-16

当出现月经周期紊乱、情绪起伏不定或潮热盗汗等症状时,人们往往联想到更年期提前,但这类表现也可能是体内"雌激素优势"(Estrogen Dominance)发出的信号。

1-2504161A236263.jpg

      雌激素优势并非单纯雌激素过高,而是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失衡的状态——可能源于压力引发的皮质醇竞争、环境激素暴露、脂肪组织过度分泌雌激素,或卵巢黄体功能不足导致的孕激素匮乏。
      这种激素失衡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引发类似围绝经期的症状,却常被40岁以下女性忽视。
      长期未纠正的雌激素优势不仅影响生殖健康,更与子宫内膜增生、乳腺疾病风险上升相关。
一、什么是雌激素优势?
       简单的答案是雌激素过多。
       更详细一点:
       雌激素优势(Estrogen Dominance)是一个术语,用来描述体内雌激素对细胞功能的影响高于“正常”的情况。

1-2504161A35U17.jpg

       这种过度的细胞雌激素受体激活会导致具有特征性的症状,这些症状可以被识别和干预。 
       此外,由于黄体酮对机体的影响,低黄体酮也会导致雌激素占优势(即使雌二醇水平正常)。
       通常情况下,雌激素和黄体酮在体内起着“平衡与协调”的作用,雌激素倾向于激活体内的某些功能,而黄体酮则倾向于关闭它们。
       例如:雌激素可能会增加脂肪细胞的大小,而黄体酮则会减少或使雌激素对脂肪细胞的影响正常化——从而相互平衡。
       考虑到这一点,你可以确定可能导致雌激素优势的条件或疾病状态。
二、导致雌激素优势的主要原因
       1、黄体酮不足
      压力过大、卵巢功能减退(如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无排卵周期等,导致黄体酮分泌减少(低血清黄体酮)。
黄体酮是雌激素的自然平衡,所以保持体内雌激素和黄体酮的相对平衡是很重要的。
1-2504161A546151.jpg
      虽然大多数女性产生的雌激素和黄体酮的绝对数量不同,这种平衡应该维持在10:1左右。
      即使雌二醇正常,黄体酮水平也有可能低,因此会出现与雌激素优势相关的症状。
      从生理上讲,从35岁左右开始,黄体酮开始下降(下降速度比雌激素快),一直持续到更年期。这意味着大多数女性可能仅仅因为年龄而经历低黄体酮。其他情况也会过早降低黄体酮,从而进一步加剧问题。

2、雌激素代谢异常

肝脏解毒功能下降、肠道菌群紊乱,影响雌激素代谢排出;即雌激素分泌过多(血清雌二醇或雌激素代谢产物高)。

雌激素在人体内发挥完作用后不会一直存在,大部分需要肝脏代谢转化,然后通过肾脏或肠道排出体外。
所以雌激素的合成、转运、与受体的结合及清除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代谢失衡的发生。

1-2504161G124D3.jpg

3、外源性雌激素暴露

长期接触环境荷尔蒙(如塑化剂)、高雌激素饮食(如过度摄入大豆异黄酮补剂),雌激素受体的过度激活。

       常见的,但经常被忽视的,雌激素主导的原因是暴露于异种雌激素或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即环境荷尔蒙。这些化学物质存在于食品、塑料和其他常见的家庭用品中,它们会对身体有害,因为它们一旦被吸收,你的身体就会对它们进行处理。

1-2504161G211608.jpg

      其中一些化学物质的部分看起来类似于你体内循环的天然雌激素。如果它们看起来与雌性激素“相似”,那么它们可以结合在雌性激素受体上,“开启”基因转录。
      这会让你的身体认为是雌激素在起作用,而实际上是这些化学物质在起作用,它们会破坏你体内荷尔蒙的正常机制和作用。
      这些化学物质不仅存在于雌激素中,研究表明,某些化学物质也会以类似的机制对甲状腺造成损害。

4、肥胖

      脂肪组织可分泌雌激素,加重“优势”状态。
雌性激素对女性身体影响过大的最常见原因可能是脂肪组织(或脂肪细胞)过多

1-2504161G32Q01.jpg

      脂肪细胞实际上可以通过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来提高雌激素水平,这一过程被称为芳香化,是女性在绝经后维持雌激素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
      当身体获得过多的脂肪(体重增加4.5公斤-6.8公斤)时,这种机制就会出现问题。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体内多余的雄激素可能会转化为雌激素(特别是在乳房脂肪组织和腹部脂肪组织中)。
      当你意识到多余的脂肪也会增加体内循环的雄激素(想想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情况)时,问题又回来了。
      在恶性循环中,体重增加会导致雄激素升高,雄激素升高又会导致雌激素升高,而雌激素升高又会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如此循环往复。
      好消息是,停止这种循环可以通过减肥来完成。
      坏消息是,有时这种情况会使减肥变得非常困难!
      有些女性在雌激素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可能很难减肥,因为高雌激素可能会影响其他激素,如瘦素和甲状腺激素,从而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和减肥阻力。如果你的体重不受饮食和运动等简单改变的影响,你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

5、更年期过渡期波动

      卵巢功能衰退初期,雌激素水平可能忽高忽低,孕酮却持续下降。
      具有雌激素优势的女性往往有以上一种或多种机制导致体内性激素功能障碍。
      这种荷尔蒙失衡状态会通过特定的临床表现显现,可作为重要的临床线索,帮助识别问题,实施针对性干预。

三、雌激素优势的症状

就像体内其他荷尔蒙失衡一样,你可以通过评估临床症状来识别雌激素优势的存在(这意味着只需看看你的感觉或你每天的经历)。

在以下情况下,你可能会出现雌激素优势症状:
1、血清雌激素高,血清黄体酮正常(常见于超重个体)。
2、血清雌激素正常,血清黄体酮低(在超重或肥胖的女性和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女性中很常见)。
3、血清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正常但过量接触环境荷尔蒙。
4、黄体酮抵抗综合征(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如果你注意到你有下面列出的症状,那么一定要寻找上面描述的性激素模式:
(1)乳房触痛或乳房充实感。
(2)性欲减退或性欲降低。
(3)体重增加(尤其是臀部/大腿/臀部区域)。
(4)月经周期发生变化(月经不调、月经量大、或月经期间的腹痛/情绪变化/偏头痛)。
(5)脱发,如头发易碎,头发稀疏、颜色改变。
(6)生育问题(通常是受孕困难,与低黄体酮流产的高风险相比)。
(7)情绪变化,包括抑郁、焦虑或感觉不像自己。
(8)胃部胀气。
(9)水分潴留,特别是在手/脚和脸部。
(10)排便习惯改变。
(11)精力不足或疲劳。
(12)睡眠模式的改变,包括失眠或睡眠质量下降。
(13)新陈代谢减慢或受损,即使没有改变饮食,也体重增加。
(14)其他荷尔蒙失衡,如低睾酮和甲状腺疾病。
      每个人都会有轻微不同的症状,不必出现上面列出的所有症状。

此外,一些女性可能会经历比其他人更严重的某些症状。

有些女性往往对雌激素的增重效果很敏感,过量的雌激素可能会使体重增加50%以上。

另一方面,其他女性体重没有增加,但可能会经历严重的情绪障碍。

四、雌激素优势筛查

怀疑雌激素优势(即雌激素水平相对过高或失衡)时,可通过以下临床检查和功能医学检测进行综合评估:

(一)临床常规检查:

1、性激素六项检查

检查指标:包括雌二醇(E2)、孕酮(P)、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泌乳素(PRL)。
2、抗苗勒管激素(AMH)检测

目的:评估卵巢储备功能。AMH水平降低可能提示卵巢功能减退,而AMH过高可能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间接反映雌激素失衡。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观察卵巢形态、窦卵泡数量及子宫结构,辅助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卵巢肿瘤等疾病。
4、肾上腺及甲状腺功能检测
检测皮质醇、DHEA-S、甲状腺激素(TSH、FT3、FT4)等,排除肾上腺或甲状腺疾病引起的雌激素代谢异常。

(二)功能医学检测

1、雌激素代谢产物检测

尿液代谢分析:检测雌激素代谢产物(如2-羟基雌酮、16α-羟基雌酮、雌三醇等),评估肝脏的代谢能力及雌激素的解毒途径是否正常。若2-OH/16α-OH比值偏低,可能提示雌激素代谢失衡。

1-2504161HR6118.jpg


     2、环境毒素与雌激素暴露检测

     检测尿液中双酚A(BPA)、邻苯二甲酸盐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评估外源性雌激素暴露对体内激素水平的影响。

小结

      雌激素优势是一种由过量雌激素产生或过度雌激素受体影响导致的特征性症状。这些症状包括体重增加、情绪变化和严重的临床状况。
      对雌激素优势的干预取决于导致你身体问题的原因,因此应该个体化管理。
       如果你正遭受上述症状的折磨,那么不要犹豫,去检查你的血清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吧!






参考文献

1.Prior JC. Progesterone for Symptomatic Perimenopause Treatment – Progesterone politics, physiology and potential for perimenopause. Facts Views Vis Obgyn. 2011;3(2):109-120.

2.Schüssler P, Kluge M, Yassouridis A, et al. Progesterone reduces wakefulness in sleep EEG and has no effect on cognition in healthy postmenopausal women.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08;33(8):1124-1131. 

3.Roomruangwong C, Carvalho AF, Comhaire F, Maes M. Lowered Plasma Steady-State Levels of Progesterone Combined With Declining Progesterone Levels During the Luteal Phase Predict Peri-Menstrual Syndrome and Its Major Subdomains. Front Psychol. 2019;10:2446. Published 2019 Oct 30.

4.Dennerstein L, Spencer-Gardner C, Gotts G, Brown JB, Smith MA, Burrows GD. Progesterone and the premenstrual syndrome: a double blind crossover trial. Br Med J (Clin Res Ed). 1985;290(6482):1617-1621. 

5.Nillni YI, Toufexis DJ, Rohan KJ. Anxiety sensitivity, the menstrual cycle, and panic disorder: a putative neuroendocrine and psychological interaction. Clin Psychol Rev. 2011;31(7):1183-1191. 

6.Baker FC, Colrain IM, Trinder J. Reduced parasympathetic activity during sleep in the symptomatic phase of severe premenstrual syndrome. J Psychosom Res. 2008;65(1):13-22. 

7.Arafa A, Mostafa A, Khamis Y. The association of acne and menstrual symptoms among young women (18-25 years) in Egypt: 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Jun 10]. Int J Adolesc Med Health. 2020;/j/ijamh.ahead-of-print/ijamh-2019-0220/ijamh-2019-0220.xml. 

8.Lucky AW. Quantitative documentation of a premenstrual flare of facial acne in adult women. Arch Dermatol. 2004;140(4):423-424. 

9.Stoll S, Shalita AR, Webster GF, Kaplan R, Danesh S, Penstein A. The effect of the menstrual cycle on acne. J Am Acad Dermatol. 2001;45(6):957-960. 

10.Ziomkiewicz A, Pawlowski B, Ellison PT, Lipson SF, Thune I, Jasienska G. Higher luteal progesterone is associated with low levels of premenstrual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fatigue. Biol Psychol. 2012;91(3):376-382.

11.Baker, J. et al. (2017) Estrogen-gut microbiome axis: Physiological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Maturas, 103, 45-53.

12.Flores, et al. (2012) Fecal microbial determinants of fecal and systemic estrogens and estrogen metabolit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 Transl Med, 10: 253.

13.Goldin, BR, et al. (1982) Estrogen excretion patterns and plasma levels in vegetarian and omnivorous women. N Engl J Med, 307(25):1542-7.


以上内容不用于治疗、诊断、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本文旨在分享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客服。








上一篇:男性更年期失眠怎么办?

下一篇:40+的我,为即将到来的更年期做了5个准备